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址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玖富配资,在学界享有“最早的中国”之称。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
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竹书记年》却说:“益继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
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玖富配资,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展开剩余70%1959年5月16日,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徐旭生一行人在豫西寻找“夏墟”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后经挖掘发现一号基址。1967年,在遗址里发现了成套瓷器。1982年,在IV区发现了铸铜遗址,在IX区发现了小型房屋等遗迹。1986年,在IV区发现了部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2010年,首次发现巨型坑。
二里头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玖富配资,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制度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520年)。1959年开始发掘,二里头文化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在二里头出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学者正式命名为“中国龙”,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直接依据。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始建于2017年6月11日,建成于2019年10月19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斟鄩大道1号,占地面积246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四个部分。是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与展示基地。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有5个基本展厅,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据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官网显示,博物馆内共有馆藏文物2089件,主要为青铜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骨角牙器等。
2019年5月19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在南京揭晓,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获基本陈列精品奖。
2020年2月29日,二里头遗址启动申遗前期工作。
2020年6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揭牌成立。
2021年3月12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启动会议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召开。
2023年8月25日,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合作共建签约暨揭牌仪式举行,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揭牌。
(作者 刘学敏 洛阳市偃师区教体局退休教师 配图 徐阳光)玖富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永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